我国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的发展动态监测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的发展
我国应积极倡导建立HACCP管理体系。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面临与国际惯例和发达圆家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食品检股检疫规定和程序接轨的迫切形势。食品出口面临爱达国家严格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限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尽早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CAC)要求的食品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控制体系。要建立可追澜的食品安全数据库,加强预测、预报食品安全信息:建立食源性疾患的预警和控制体系:建立全国性的食品污染、食品危害监测网络:整合食品安全科学技术资源和检验检测资原:要结合我国围情。机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CAC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提升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这进程中,要特别加强与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FAO/CAC)、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流行病机构(OIE)等的交流与合作,按照国际惯何解决食品安全技术进步、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婴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人,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非不断创新政府各级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要严房直处小作坊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假冒伤劣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现象。国家应尽快制定部具有威慢性的《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保证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企业实行HACCP管理体系,可使食品生产的安全风险降低,这已被欧爽等发达国家所证实。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技食品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术的进步,已成为我国
理要素上和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在生产环境、企业建立HACP管理体系,要以其质量管理体生产资源、操作规范和操作程系为基础,在控制程序和管序上要满足一定的要求,而且企业最高领导人要承诺,支持建立HACCP管理体系,否则,这个管理体系根本设有用。HACCP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长时间保持食品安全生产的记录、文件和信息,特别是存储和运输过程的温度/时间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完整记录等,方便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开展检查,为制定食品安全卫生和市场准人政策提供统计数据和依据。
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使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无害化,制定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要和GAO标准和指南协调致。食品生产企业要在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和提高食品安全卫生为特征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企业要积极进行HAC-CP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信誉度,从而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动态监测方法
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方法的研究关键是科学地实现对待检食品的动态抽检(包括批次的动态抽检和检测项目的动态调整)。待检食品的动态抽检方案分为三个层次,即前置层、基本层和调整层。前置层进行是否指定性抽检(如预警、科研)的判定;在基本层,根据食品安全状态的综合评价结论(对食品安全数据的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确定各类食品的基本抽检比,即将食品分类,各个类别设定一个基本抽检比例;在调整层,根据当前处理批次的情况(货主企业等级情况、诚信情况、该类食品走向、贸易方式等)并结合基本层的基本抽检比例动态调整该处理批次的抽检比例,并由抽检比例依据概率论方法判定是否抽检。
对于所抽检的食品,根据对应的高风险项目、中风险项目、受关注项目以及品质项目来动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危害物)。各个食品类别风险项目的确定同样根据历史食品安全数据的监测分析得到。
(一)前置层(指定性抽检)
指定性抽检分为预警、科研、其他。一且符合指定性抽检条件, 就按指定性抽检流程进行是否抽检的判定。
(1)预警。预警通报的信息包括:预警条件、开始执行时间、截止日期或天数(没有截止日期时,可认为是无限延长),一旦发现待检食品符合预警通报的条件,则严格按照该预警通报规定的抽样方式、抽检比例和检测项目进行样品检测。
(2) 科研。科研性的指定性检测与预警的指定性检测相同。
(3)其他。例如考虑季节性因素、原产地因素时,可
于指定性检测。
(二)基本层
根据各类食品的风险等级确定基本的抽检比例,即根据食品分类、各个类成进口食品的检验结果情别设定一个基本抽检比例。 该抽检比例应根据上一 行综合确定。基本层抽说,结合专家知识和各个类别的检验结果、历史数据进检比例可以定期调整。
(三)动态调整层
基本层所确定的抽检比例在一定时间段内基本上保持不变。针对某一批待检食品,除了以基本抽检比例来确定是香抽检外,还要依靠动态调整层在线调整抽检策略。
(1)调整因数。根据待检食品对应类别的基本抽样比以及考虑到的调整因数,生成该食品的抽样比,由该动态的抽样比依据概率论相关理论作出是否抽检的判定。所考虑的调整因数包括以下几点。
①进口食品走向因数。如果该食品的目的地不是所指定的目的地(如上海)的,提高抽检比例(提高幅度可设置,如5% )。在报检数据中,有目的地代码(Dest code)字段,根据该字段数据可实现进口食品走向因数的计算。
②贸易方式。贸易方式如果为“来料加工”,则降低其抽检比例(降低幅度可设置,如50%)。 在报检数据中,根据贸易方式代码(Trade_ .mode. .code)确定是否提高抽样比例。
③货主单位的分类等级。货主企业分5个等级: 1级企业、2级企业、3级企业、4级企业、5级企业。1级和2级企业可降低抽检比,3级企业保持抽检比不变,4级和5级企业增加抽检比;分类等级主要根据货主单位的规模,检测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来决定。
④货主单位的诚信等级。企业诚信分5个等级: 1级企业、2级企业、3级企业、↓级企业5级企业。1级和2级企业可降低捕检比,3级企业保持捕检比不变,4级和5级企业增加抽检比:诚信等级主要根据企业1年内的违规情况、所进口食品的检验合格半等方面来决定。为B、B、B、B,根据下式计算待检食品(2)动态抽检比,上达个因教都生设对应的抽检比调整邮度,分别记的动态抽检比R:
R=1-(-4) i(1-B)中A为进口食品对应类别的基本抽检比。
(四)企业等级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因数)包括以下儿种。
①企业类别:企业类别分加工企业、销售商、代理进出口。②仓库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分自管、委托。
③加工企业管理及加工过程控制体系风险评估,包括:a.质量控制手册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价;b.生产加工环境和工艺流程安全性评价;
c.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的设置及控制有效性的安全性评价; d.质量保证措施实施有效性的安全性评价;e.质量自控能力的安全性评价。
④生产加工企业检测能力评估,包括:
.检测机构的基本配置(场地、设施、人员等);b. 检测机构的资质;
c.检测机构的日常检测能力(检测项目、检测周期、证书格式等)。⑤进出口企业储存条件的综合评价,包括:a.储存场地条件;
b.储存条件是否满足产品特性需要;c.冷冻冷藏措施的保障机制。
⑥进出口企业应急处置机制评价,包括:a.对流通网络的有效管理;
b. 召回机制建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c.有关检测与召回情况的登记档案。
(2)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分为5级,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五)企业诚信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因数)包括以下几种。①报检过程中违规记录,包括:
a.伪造、涂改报检所需资料(如食品标签市核证书、食品标签审核证书投权委托书、进出口许可证、木质包装证明等) (属重大违规);
b.故意缺损、漏放需提供的报检资料(属严重违规);
c.将应属于申请许可的食品在未得到许可前做归类报检,且未在报检时主动明示(许可指食品标签审核、进境许可证等国家允许的行政许可审批)(属严重违规)。
②产品在验过程中的违规记录,包括:b.擅自动用检验不合格产品、复检产品a. 进出口产品未经查验自行动用(属严重违规);或检验异常产品(属重大违规):c.进出口时夹带未经报检的产品(属重大违规)。
③食品标签管理中的违规记录,包括n进出口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不同于标签审核证书样稿(属一般违规):b.夹带进出口未经标签市核的预包装食品(属严重违规);
C未经同意报检标签市核市请过程中的预包装食品(属一般违规)。④后续管理中的违规记录,包括:
a.擅自销售、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食品(属重大违规):b.擅自销售未取得卫生证书的预包装食品(属严重违规)。⑤行为承诺的违规记录,包括:
a. 未按时完成书面保证(如情况说明、保函、行政处罚通知等)的承诺,且不在承诺期限前联系主要当事人(主要负责人) (属严重违规);
b.擅自在监管期内动用自行监管的进出口产品(属重大违规);
C.提供的产品相关资料信息( 如情况说明、产品在国外的相关资料等)虚假,与实际不符(属一般违规)。
⑥现场查验异常记录。
⑦现场查验/实验室送检不合格记录。⑧后续监管出现问题。
⑨其他记录(如航空食品核销出现问题)。
(2)评价方法。企业诚信等级分5级。评价方法采用模糊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