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线上企业转线下,可以利用腾挪空间做新型零售终端的尝试,其中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
无论是实体零售企业还是电商企业都在悄然布局变化中的零售市场,从单一渠道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等全渠道零售体系转变。李志起将此形容为行业风口,然而落地的难度不容小觑。“比如首农电商主营的生鲜类产品,不是3c这样的标准化产品,因此面对面的销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社区零售,”李志起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在线下的布局中可以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物业资源较难获取的。
从线上走到线下,打通线上线下的融合是电商企业竞争的风口,在这过程中,谁在“最后一公里”的跑道上跑得快,意味着谁就赢了。不过,考验企业供应链整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人力调配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最后一公里”并非容易。
“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社区商业的布局上得到更加开放的资源。这里包括两种资源,一是腾退的农贸市场等资源的升级,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新型的零售终端;另一个是社区便利店的布局更加需要大量的物业支持。”李志起如是介绍。
实际上,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为城市留出了更多可利用的存量物业资源。2017年7月,由居民楼地下市场改造的东花市北里西区甘其食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开业,据了解该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经营品种就达到1200个,服务半径约2公里。这也是北京市“撤一补一”的典型案例。
在李志起进而表示,在下沉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政策壁垒,“比如一店一执照的问题需要打破,另外一店多能的问题也亟待寻找突破口,比如一个单一店铺承载零售功能、服务功能、养老功能,这样运营效率就会提高,如何打开跨行的壁垒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李志起如是说。
李志起所提的家门口的便民综合服务体也北京市近两年民生政策的主题之一,例如去年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商务委联合启动2017年度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投资补助申报工作,将连续三年内每年安排2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扶持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
关键字: